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的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开始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
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天气逐渐变得干燥,易产生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
处暑三候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1鹰乃祭鸟
指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用。
2天地始肃
指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
3禾乃登
“禾”指的是黍、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处暑习俗
1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2祭祖
处暑前后民间有俗称“七月半”或“中元节”的祭祖活动。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
3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正如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所描述地那样:“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4开渔节
对于渔民来说,处暑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在浙江沿海一带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5吃鸭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6吃龙眼
“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老福州“处暑”之后不再喝凉茶,而多吃些“补气”、“补血”的东西,老福州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
节令饮食
1鸭肉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随息居饮食谱》说,鸭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鸭肉有滋润的功效,可以防止秋季干燥。鸭肉性凉,在尚有暑热的初秋食用,可以祛除暑气,避免上火。
2百合
百合,性微寒,味甘淡。其富含人体所必需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多种生物碱,可以在初秋的时候起到很好的润肺止咳、宁心安神、补中益气的功效。
3莲藕
莲藕性寒味甘,入心、脾、胃经,生吃能清热润肺、凉血散淤,熟食则将寒气祛除,有养胃健脾、益血止血补气的作用。而秋天天气变得干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食藕还可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
4银耳
中医认为,银耳味甘、淡、性平、无毒,具有强精补肾、润肠益胃、补气和血、强心壮身、补脑提神、美容嫩肤、延年益寿之功效。很适合像秋季天气干燥的季节食用。
处暑养生禁忌
睡得少——建议多睡一小时。暑后入秋,燥热耗气伤阴,容易让人因气虚而出现四肢无力、神疲懒言。因此,处暑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提前进入防秋乏的“备战”状态。
腹部受寒——建议睡觉盖凉被。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寒气最容易穿透弥散。初秋虽然不冷,但昼夜温差开始变大,所以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胃部保暖,保护身体阳气。
开窗少——建议让空气流通。初秋气温已经转凉,这时候应该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尽量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贴秋膘——建议循序渐进。进入初秋,夏天里比较差的食欲逐渐好转,人们开始主动或被动地贴秋膘,以便为应对秋冬的寒冷储存能量。但是,处暑节气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
过量运动——建议进行轻缓运动。初秋后天气转凉,空调房宅了一个夏天,忍不住跑出去运动。适量运动本是好事,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但如果过量运动,尤其是剧烈运动,是伤身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天本该收敛阳气了,过量运动却会消耗阳气。
原创文章,作者:赵桂荣,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grcn.com/4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