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媒体报道:勤洗手、戴口罩,做好皮肤清洁、消毒是避免新型冠状病毒交叉感染和切断播散途径的主要方法。但是长期戴口罩导致的面部皮肤干涩、冒痘、蜕皮;反复的用洗手液或者皂液、免洗洗手液洗手,手面皴裂、指尖干裂等皮肤问题也给大家带来了困扰。
常见的皮肤损伤包括局部刺激反应和过敏反应
新冠肺炎期间,有部分人由于过度恐慌,频繁洗护,清洁剂和消毒剂反复或长时间接触可导致皮肤伤害。 皮肤清洁剂和消毒剂可能导致的损害有哪些?又该如何防范呢?
“常见的导致皮肤损伤主要包括局部刺激反应和过敏反应。”专家说,常用的皮肤清洁剂主要包括皂类清洁剂(如肥皂、香皂等)和合成型清洁剂(如洗衣粉)共两类;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皮肤消毒剂主要包括氧化剂、醇类和表面活性剂,其中碘伏、安尔碘、碘酊属于氧化剂类,醇类主要是指浓度在 75% 左右的乙醇,表面活性剂类常用的有新洁尔灭和洗必泰。这些都能很好的杀灭新冠病毒作用。

人体皮肤表面有一层看不见摸不着的保护膜,称作 ” 皮脂腺膜 “,是保护皮肤的一道重要物理屏障,起到防止皮肤水分蒸发和阻止外界细菌和微生物入侵作用。新冠病毒感染期由于频繁清洁、消毒皮肤,皮肤表面的皮脂腺膜被破坏、皮脂减少,且现在恰逢冬季,从而导致皮肤干燥、脱屑、皲裂、瘙痒、刺痛不适等现象,严重时容易让细菌、真菌乘虚而入,引起皮肤感染。咨询微信:jspy88 因此我们在清洗消毒后还应该积极的做好皮肤防护,避免由于过度清洗、消毒导致的皮肤人为损害,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含有甘油、尿素、尿囊素和透明质酸等保湿剂。如我们安医大一附院自制的维生素 E 乳膏、尿素乳膏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皮肤屏障作用,如特殊时期购买不方便也可以选择橄榄油等植物油等作为皮肤保湿防护剂。
此外,在使用酒精、乙醚等消毒剂时,应在皮肤表面局部涂擦,让其在皮肤表面作用 1-5 分钟或等待消毒剂彻底自然干燥即能达到消毒目前,切不可在穿着的衣物外表喷洒易燃消毒剂,以免导致不必要的损害。

过敏反应主要见于对所含消毒成分过敏的特殊体质人群,在接触部位出现过敏性皮炎。在涂擦消毒剂的皮肤表面出现与消毒剂接触部位面积相当的皮肤损害,表现为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丘疹、水疱,甚至糜烂破溃,可在破溃后继发感染。如若是在空气中喷洒使用,多在面、颈等暴露部位出现皮疹,极少数通过吸入可以引起全身系统过敏反应。出现消毒剂过敏症状后首先应及时停用可疑消毒剂,更换为其它非过敏产品;皮疹较轻者停用 3-5 天后可自行改善;如皮疹严重、瘙痒明显,加微信:820748645 免费咨询,病情严重者必要时就诊皮肤科门诊。
专家提醒,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更好的防护皮肤,从自我做起,众志成城,就能避免交叉感染和切断播散途径,最终打败 ” 新冠君 “。
原创文章,作者:赵桂荣,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grcn.com/1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