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健康资讯

今日惊蛰:九九时节春来到

惊蛰的到来,正值九九时节,是人们欣欣然迎接久违的春姑娘的时候。惊蛰节气的基调,是温暖而欢快。提起惊蛰,一种常见的说法是,隆隆的雷声,惊醒了蛰伏冬眠的小动物。但是,惊蛰这个节气的“初心”,其实和雷并无关系。雷的“闹钟”功能,与布谷鸟的“催耕”功能一样,都是出自人们过于丰富的联想。

今日惊蛰:九九时节春来到
惊蛰

以现代气候,在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区域,通常是在清明之后迎来初雷。那为什么会有把惊蛰和雷声挂钩的这种误解呢?

第一,可能和惊蛰这个名字有关。它原来叫启蛰,因为要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被迫改为惊蛰。启是一种渐变,而惊像是一种突变,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雷。实际上,所谓“阳和启蛰,品物皆春”,说的是温暖的气息使蛰虫从冬眠中渐渐醒来,春天的标志便是万物的苏醒。所以使蛰伏冬眠动物从梦中苏醒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度。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今日惊蛰:九九时节春来到
惊蛰

第二,可能古代一些学者的解读,被人误解了。比如元代学者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说法是,“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但他说的是惊动和出走,而不是苏醒。真正开始苏醒是在立春,立春时“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是“因气至”,也就是因为温暖的气息,所以才苏醒。

今日惊蛰:九九时节春来到
惊蛰

第三,虽然惊蛰和北方的初雷无关,但却与南方特别是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初雷高度吻合,包括《淮南子》成书的淮南地区。所以在这些地区,人们完全可以将初雷作为惊蛰节气的标识。这虽然不是惊蛰的古意,但恰恰是对南方惊蛰物候正确的本地化订正。而且惊蛰节气祭雷神也正是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习俗的形成自然有它的气候依据。人们喜欢雪,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瑞雪兆丰年”的天气谚语,说明英雄所见略同。但并不是所有的雪都可以称为瑞雪。对于节气起源地区而言,气候平均的终雪大多是在惊蛰时节。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惊蛰过后的降雪便不能一概称为瑞雪。其实农民们都懂得,谚语说“冬雪是财,春雪是灾”“冬雪如膏,春雪如刀”。所以冬天的雪是营养,春天的雪是凶器。

今日惊蛰:九九时节春来到
惊蛰

当然,春雪还可以再细致划分。如果是初春,天气还比较寒冷,这时敢“冒头”的个别草木,是抗寒能力比较强的,初春的雪总体而言还算是大地的“被褥”,起到的是保暖的作用。但如果是阳春时节,草木都已经抽青吐绿甚至开花了,再大雪纷飞,那肯定不是瑞雪,而是灾雪。

所以,为瑞之雪,不是阳春之白雪,而是隆冬之积雪。

惊蛰一候桃始华:所谓“桃始华”,说的是桃树开始开花了,但这个桃树是多见于北方的山桃,而不是多见于南方的毛桃。以杭州(南宋都城临安)为例,现代物候观测,山桃的盛花期是3月5日前后,毛桃的盛花期是3月25日前后,山桃的花期比毛桃要早20天左右。

惊蛰二候仓庚鸣:“仓庚”指的是黄鹂鸟,“莺歌暖正繁”,黄鹂鸟被视为天气回暖的预告者。从惊蛰一候桃始华,到惊蛰二候的仓庚鸣,标志着鸟语花香时节的开始。在人们眼中,莺歌燕舞,代表的是春天最好的歌唱家和舞蹈家。

惊蛰三候鹰化为鸠:“鹰化为鸠”说的是老鹰惊蛰时变成了布谷鸟。这听起来当然是谬误,但也可以这样理解:春暖之后,食物多了,鸟类的性情不那么凶猛了,变得温顺了,由“鹰派”变成了“鸽派”。到了仲春时节,人们看不到鹰了,但鸠忽然多了起来,于是人们以为鹰变成了鸠。实际上,是鹰躲起来忙着孵育小鹰,鸠忙着鸣叫求偶而已,是鹰和鸠的恋爱与婚育存在着显著的时间差而已。

惊蛰至,

冬眠的蛰虫被唤醒,

开始四处走动。

蛰居许久的我们,

也快要迎来这一天了!

期盼着……

原创文章,作者:赵桂荣,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grcn.com/1901.html

联系我们

400-606-9871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bjzgr@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8:30-22:30,节假日有人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