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5月13日以来,12个非猴痘病毒流行国家向世卫组织报告了猴痘病毒感染病例,确诊92例、疑似28例。猴痘病毒正在发生人际传播,猴痘患者出现症状时具有传染性,通常持续2—4周,尚不清楚无症状感染者是否有传染性。
由于猴痘(monkeypox)与天花(smallpox)在名字上都带有“pox”,发病时人体会产生水泡,而且都属于正痘病毒属,不少人担忧猴痘病毒进一步传播会不会带来大规模感染的风险。
猴痘病毒会成为下一个“天花”吗?专家表示,猴痘病毒较大可能不会引起下一个大流行暴发,但在应对上应该重视它。无论哪种传染性疾病,能不能有效应对还是要看最经典的“三板斧”——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能做到什么程度。
控制传染源:竟要小心土拨鼠
“在美国,有饲养土拨鼠结果却感染猴痘病毒的案例。可以说,啮齿类动物是猴痘病毒的主要传染源。”专家说,天花之所以能够被消灭,除了疫苗有效,还由于人类是它的唯一宿主,没有其他宿主动物。猴痘病毒不同,它有多种宿主动物,因此在控制传染源方面,除了考虑社会传播,还要在与啮齿类动物接触时保持警惕。
传染源方面,专家表示,除了防范与人接触产生的感染,还需要防范与动物接触可能带来的感染。
“猴痘病毒虽然被称为猴痘病毒,但其中间宿主不仅仅是猴子。”专家提醒,它的名字是由于首先在猴子中发现,但很多啮齿类动物都携带这种病毒。
因此,前往流行地区旅居返回的人员还是要注意自身的症状,必要时向卫生专业人员报告,进行必要的隔离。记者了解到,相关单位已开始依据猴痘病毒的序列涉及相关的检测试剂盒,用于传染源的发现与排查。
切断传播:“喝杯咖啡”事不大
“新冠病毒和天花病毒是经呼吸道传播的,目前报告的病例显示,猴痘病毒在人际间大多经过密切接触传播。”专家表示,这种传播方式意味着“切断传播途径”较易被控制,也意味着对普通公众来说,避免与感染者非常亲密的接触就可不被病毒侵犯。
事实上,喝杯咖啡、聚餐并不在亲密接触范围之内。这与病毒的感染方式相关。郭威解释,猴痘病毒需要先进入人体的血液,经由血液在人体内入侵细胞,因此经由黏膜接触传播是它的主要传播方式。新冠病毒则不同,它直接与呼吸道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就能入侵细胞、繁衍、排毒,再传播,因此主要经由呼吸道传播。
世卫组织网站显示,猴痘病毒可能类似于一些性传播的疾病,如疱疹和梅毒,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病例在性健康诊所被检测到。目前大多数猴痘病例在男男性行为者中被发现,但不排除社区传播的可能。除了性行为,经口腔溃疡、接触患者的体液、被传染的衣服等都有可能感染猴痘病毒。
免疫保护:天花疫苗有效率85%
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属于同一种属,经过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的有效率达到85%。
那么,是不是无需研究新的猴痘疫苗了呢?之前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是不是对猴痘病毒免疫呢?
“新疫苗还是可以研发的,毕竟天花疫苗不是专门针对猴痘疫苗研发的。在猴痘疫苗未研发出来之前,如果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流行,开始接种天花疫苗产生抗体,对猴痘病毒也是起一定预防作用的。”郭威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胳膊上会有一个面积和蚕豆一样大的花疤,是接种天花疫苗留下的。”专家解释,理论上说一辈子接种一次就可以了,但随着年龄增长、时间延长,人体中的抗体也会下降,如果真的出现了流行,也是需要补种疫苗的。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就不再接种天花疫苗了,40岁以下的人群一般都没有对猴痘病毒的免疫能力,如果流行,仍需要接种疫苗。
“一般而言,猴痘病毒感染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即使未接种疫苗、体内没有特异性抗体,人体内还有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比如巨噬细胞等也可以消灭掉猴痘病毒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大多来说2—4周可以康复,无需过度恐慌。”专家说。
注意:猴痘与普通痘痘/痤疮的区别
什么是猴痘?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人类中出现的症状与过去在天花患者身上所看到的症状相似。但是自1980年世界上消灭天花以后,天花已不复存在,而猴痘仍然在非洲部分地区散发。猴痘发生于非洲中西部雨林中的猴类,也可感染其他动物,偶可使人类受感染。临床表现类似天花,但病情较轻。这种疾病由猴痘病毒造成,它属于一个包括天花病毒,并在天花疫苗中采用的病毒和牛痘病毒的病毒组,但需与天花、水痘相鉴别。这种病毒可以通过直接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传染途径主要包括血液和体液。但是,猴痘的传染性远逊于天花病毒。2022年猴痘疫情最先被英国在当地时间2022年5月7日发现 。当地时间5月20日,随着欧洲确诊和疑似猴痘病例超过100例,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就猴痘召开紧急会议。
什么是痘痘?痤疮?寻常痤疮?寻常性痤疮(acne vulgaris)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面部,常伴有皮脂溢出。本病有自限性,至成年时自愈。痤疮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与皮脂产生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及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有关,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皮脂腺的发育受雄激素支配,青春期雄激素的产主增加,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多,皮脂通过毛囊口排出到皮肤表面。痤疮患者的毛囊上皮角化异常,上皮细胞不能正常脱落,使毛囊口变小,皮脂不能畅通地排出而淤积在毛囊口,形成粉刺。毛囊内正常寄生有痤疮丙酸杆茵,糠秕孢子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等,当毛囊内发生皮脂淤滞时这些细菌增殖,其中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酶能分解皮脂,产主的游离脂肪酸是刺激毛下囊引起炎症反应的重要原因。痤疮丙酸杆菌还产生一些低分子多肽,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后者产主的水解酶使毛囊壁发生渗漏甚至破裂,毛囊内容物进入周围真皮组织,造成了从炎性丘疹到囊肿性损害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原创文章,作者:赵桂荣,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grcn.com/8044.html